你的位置:众购彩票网稳赢 > 新闻动态 > >我养出来了一个自卑的孩子
热点资讯
新闻动态

我养出来了一个自卑的孩子
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16:58    点击次数:118

我们非常爱孩子,希望给孩子更好的童年,但我们童年经历的阴影有时不自觉地投射在孩子身上。

图片

爸爸在读 原创:公路徒步

嘿,我是coken。

今天看到有人这样描述自己和女儿的关系(用第一人称写):

“我每天给孩子贯穿的思想就是妈妈没有上班,妈妈没有钱。

今天带娃去金鹰溜达。还在看东西的眼神全程是驼着背,低着头,用眼睛撇着看,像个小丑一样,我是本科毕业,毕业后一直做设计师,年薪在15-30w。当初辞职辞职在家带娃的初衷,就是不想让我的女儿重演我的童年;我的童年是看着别人吃东西,羡慕别人好看的一样,特别羡慕,回家也不敢说。

因为说了没用,还会被骂一顿,刚才和老公打电话说了刚才孩子的样子,本以为我是一个好妈妈,不让上一辈的人带孩子,自己会带的更好。

结果却带出来了一个自卑的孩子,我真的不会做一个妈妈。

做妈妈应该考试,通过后才能做妈妈,不让小小孩子再承受大人的思想,和自卑。”

1

这里我说说我的看法,我认为这是一种深刻的代际传递和内心创伤的折射:

原本努力挣脱童年匮乏的阴影,以为“辞职带娃”这种牺牲和自我付出就足以截断痛苦的传递。但她忽略了一个残酷的现实——真正影响孩子的,不是刻意为孩子做了什么,而是自己在孩子面前呈现出怎样的内心状态。

无意识地用“不挣钱、没钱”的口吻,一遍遍重复给孩子听。

我们可能认为只是讲述一种客观现实,但在孩子的心里,却被解读为一种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和否认。

“妈妈没钱”在孩子听来,意味着“我们和别人不一样”,意味着“我不配拥有渴望的东西”,“表达需求是羞耻的”。

这就是童年里深刻感受到的“羞耻”与“匮乏”的心理状态,如今竟又精准地复制在下一代身上——只是角色调换了而已。

孩子今天低着头、眼神闪躲的样子,其实就是母亲童年时那个不敢开口表达需求的小孩的再现。

内心的伤痕,跨越了时空,毫无偏差地在孩子身上重现了出来——这就是所谓的“代际传递”,它往往超出我们的控制与认知。

这并非意味着她“不适合做妈妈”,而是意味着:

一个妈妈首先要成为一个独立、完整的自己,而非孩子童年阴影的延续。

2

要真正中断这样的传递,我建议:

1、先疗愈自己的童年创伤,面对自己的内心,接纳自己童年时的匮乏、羞耻和被忽视的痛楚。

接纳这些痛楚,意味着不再将它们下意识地投射给孩子。

2、尊重并重塑孩子的独立人格,把她当作一个完整、独特的人去理解、支持,而非童年时那个受过伤的自己的“替代品”。

3、警觉并停止那些表面看起来无害的“负面自我评价”,比如“妈妈没钱”。这些话语并非轻描淡写,而是逐渐塑造孩子潜意识自我认知的锋利刀片。

4、关注正面表达, 孩子会敏锐捕捉父母对生活的态度,如果妈妈常说“妈妈没有钱”,这会强化孩子对物质的敏感。

建议改为积极的语言,比如“我们不乱花钱,但我们可以买真正需要和喜欢的东西。”

5、允许孩子表达欲望与需求,孩子看到喜欢的东西,可以引导孩子表达感受,比如“你喜欢这个呀?我们看看它有什么特别之处”,而不是立即强调是否能买。

以为离开职场、亲自陪伴,就能给孩子一个全新的童年,但真正的成长并不是“妈妈辞职”这么简单——真正的成长,需要妈妈先接纳和治愈自己,才可能真正陪伴出一个健康、自信的孩子。

真正的“好妈妈”,不是没有问题的妈妈,而是懂得从自身经历中觉察、反思并疗愈,从而中断痛苦代际循环的妈妈。

如果不去觉察和治愈自身,孩子将成为我们内心伤痕最敏锐的镜子,不仅照出我们内心的创伤,更残酷的,这面镜子也会被我们所塑造,最终重复我们不愿再见的命运。

写在最后

其实,当我们自己意识到问题就是非常宝贵的开始,并不是不合格的父母,而是已经走上了成为更好的父母的道路。

与各位共勉!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